前段时间,一位家具企业老总给商会打来电话问:“在哪个部门盖章才能证明自己是中小企业?怎么操作才能获得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最高补贴200万元?”
一次座谈会上,有位家具老总提出这样的建议:“政府每年给企业补贴的钱多得用不完,关键是企业不晓得找什么方法去申请,商会在这方面要多帮助企业。”
一位家居卖场的高管在离职后筹办工厂直销电商平台,来商会寻求支持,也认真地问:“我们开办这类的公司,能不能争取政府补贴呢?”
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,心中都五味杂陈,哑然失笑。
不是依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去赢得市场,而是通过政策捷径、报送材料、联络公关来获得补贴。这种“挣快钱”的方式,是企业赖以生存之术和可持续发展之道吗?
前两天在沙龙活动上碰见一位家具老总,他的企业有实力有规模,产品很畅销,经销商网络遍布全国。因为受第三方会计公司误导,他去申报经信部门的“政府补贴”,费尽心思打通多个关节,最后争取到企业账面上的有数十万元。因为材料造假,东窗事发,被公安机关羁押数月,最后被法院判决执行缓刑。商会为之惋惜,同行也为之感慨。
联想起今年在四川发生的“廉政风暴”,四川省经信厅某厅长、某副厅长和成都市经信局某副局长、某处长,都已锒铛入狱。发放“政府补贴”最多的单位之一经信部门,成为了贪腐重灾区。这些官员都曾手握审批“政府补贴”的大权,却因“权钱交易”而落马。在纪委监委掌握的违法事实里,就有“利用职务便利,在政府补贴行政审批上为他人谋取利益,收受巨额财物”的内容。
看来,政府补贴不是馅饼。当贪恋它的人们忘记了党纪国法,它就变成了陷阱。既害了老板,又害了官员。
在现代社会里,发放“政府补贴”是否符合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市场经济规则,值得商榷。政府的职责是营造环境,搭建平台,出台政策。政府政策应普惠于“大众”,而不是施利于“小众”。企业在具体经济领域内的运作优劣、经营成败,应该交由市场去评判,而不该交由某些部门和官员去评判。如果政府官员的手伸得太长,而且还要乱摸,就会破坏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。
一些心存贪念的政府官员往往利用政策不畅通、信息不对称的特点,把“政府补贴”资源倾斜给自身的关联公司,让公司老板围绕自己的“权力魔棒”转圈圈,从而在“行政审批”中实现“权力变现”,让“政府补贴”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。
当官员们把“政府补贴”当做自家的“自留地”,仅凭浏览圈阅企业报送的一摞摞资料,就可以大笔一挥,批出数十万数百万补贴资金时,何尝不是对国有资金的挥霍和浪费,何尝不是在利用处置国有资金,实现以权谋私。
这样的“政府补贴”,实则弊大于利。或许还是少“批”为佳,少“补”为妙。
家具企业老板,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产品,维护好自己的客户和市场。疫情之下,市场萧条,家具老板们还是需要坚持和坚守。不要去“等、靠、要”。不要去跑官场,而是应该去找市场。
在寒冷的冬天,“政府补贴”也许不是香饽饽,而是烫手山芋。
如果觊觎“政府补贴”,误入“潜规则”的泥潭,铤而走险去编造材料、弄虚作假、公关政府、贿赂官员,就无异于火中取栗,饮鸩止渴。
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。天下也不会掉馅饼。
大道至简,大行至善。法治昭彰,天不藏奸。
望家居人引以为戒。
与家居人共勉。